在A股市場上,除了上市公司公告、互動平臺之外,通過機構調研獲取信息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一個重要渠道;、券商、私募、海外機構、QFII等機構一年之內會走訪眾多的上市公司,了解其最新的經營狀況,作為投資參考。
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機構調研上市公司的熱情持續高漲,2022年調研次數合計超1.91萬次,參與調研的機構數量達到33.34萬家(多次參與調研的機構不進行去重,下同),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去年合計有3903家上市公司獲得調研,覆蓋A股總數的77.06%,均為歷年最高。
2018年以來,機構調研總次數達到5.77萬次,參與調研的機構達到80.9萬家。那么機構調研對上市公司股價影響幾何,調研風向出現哪些新趨勢?
高頻調研股大幅跑贏市場
數據顯示,機構扎堆及頻繁調研的公司,二級市場的表現相對更好,且遠超同期上證指數。2018年,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排名前100的公司當年股價平均下跌16.99%,跌幅小于同期上證指數7.6個百分點。調研家數排名越靠后,上市公司股價跌幅越大,其中排名500名開外的上市公司平均跌幅為30.64%,跑輸同期上證指數6.05個百分點。
2019年,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排名前100的公司當年平均漲幅高達73.21%,超出同期上證指數近51個百分點。2020年這一指標超出同期上證指數近50個百分點,2021年超出同期上證指數37個百分點。
2022年A股市場再次走弱,上證指數當年跌幅15.13%,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排名前100的公司平均僅下跌7.9%,跑贏上證指數超7個百分點。2023年以來(截至3月20日,下同),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排名前100的公司平均漲幅為16%,而同期上證指數上漲4.71%,跑贏超11個百分點。
調研的頻次對上市公司股價影響,呈現出同樣的規律。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2018年調研次數排名前100的公司當年平均下跌21.73%,低于同期上證指數2.86個百分點的跌幅。
調研次數排名越靠后,上市公司股價平均跌幅越大。其中排名500名以后的公司平均跌幅為29.96%,高于同期上證指數5.37個百分點的跌幅。2019年至2021年期間,上證指數連續三年上漲,調研次數排名前100的公司平均漲幅分別跑贏同期上證指數26.49個、42.83個和43.08個百分點。
高增長公司受重點關注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期間,共有27家公司有4個年度調研次數排前100名,連續5年上榜的僅7家,分別是比亞迪、廣發證券、麗珠集團、利亞德、泰和新材、偉星新材、周大生。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截至今年3月20日,上述27家公司2018年以來平均漲幅達到77.58%,超出同期上證指數79.76個百分點。
鴻路鋼構、堅朗五金、比亞迪等3家公司累計漲幅超2倍。鴻路鋼構累計上漲387.68%排在首位,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鋼結構專業制造商。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2018年至2021年期間,公司營收和凈利潤持續高增長,期間營收復合增速達到35.33%,凈利潤復合增速達到40.34%。2021年6月份,公司股價達到歷史高點,在2018年至2021年期間最大漲幅一度達到10倍,是基建行業少有的大牛股。2022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增速明顯放緩,股價也隨之調整,最新收盤價較歷史高點回撤30%以上。
堅朗五金的股價走勢與鴻路鋼構類似,在業績高增長的助推下,2021年8月達到歷史高點,2018年至2021年短短四年時間,區間最大漲幅達到27倍。2022年公司凈利潤大幅下滑,股價也一路走低,最新收盤價較歷史高點回撤60%以上。
比亞迪受益于新能源車行業高景氣度,近幾年業績飛速增長,公司預計2022年凈利潤區間為160億元至170億元,同比增長425.42%至458.26%,照此計算,2022年公司凈利潤將創歷史新高。2018年至2022年,公司股價最大漲幅一度超過8倍,在2022年6月創歷史高點。
事實上,除上述3只大牛股外,云海金屬、德賽西威、埃斯頓、江蘇神通、長安汽車等公司在業績高速增長的時間段內,機構調研頻繁,股價也隨之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