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召開的“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獲悉,根據上市公司相關統計數據,近年來,環境產業平均毛利率有所下滑。提升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是環境產業面臨的重要課題。不過,經濟復蘇、環境政策驅動、環境要素整合等正在給環境產業實現“二次增長”帶來重要機遇。
“環境產業的競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存量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大型央企、國企進入市場并成為業內重大項目的推動主力。”環境商會會長、清新環境(002573)總裁李其林說。
他認為,聚焦當下,還需要關注環境產業“低毛利陷阱”問題。毛利率下滑和環境企業本身不追求暴利的屬性有關,同時又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同質化競爭等多方面影響。以工程競標為例,項目初期會有一個較高的政策定價,但在進入市場后,同質化競爭會壓低投標價格,一旦價格無序下降,一次性的工程建設毛利率下降到低位,這種負面影響甚至會遠超出同質競爭所帶來的治污成本的下降。
鑒于此,李其林提出解決低毛利率問題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從企業角度入手,要做好產品業務轉型,保持產品的差異性,同時通過科技進步去實現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附加值,守住毛利率;另一方面從行業角度考慮,要推動行業的標準化,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讓客戶接受選擇“好企業”的理念,不以“價低”為標準去衡量,而是要進行綜合打分。
與會人士認為,盡管環境產業面臨諸多挑戰,許多問題也尚待解決,但環境產業的未來也面臨諸多發展機遇。
李其林表示,目前經濟社會、商會內部等多方面的發展都充滿新意,環境產業未來可期。
從經濟復蘇帶來的機遇看,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優勢顯現,投資環境消費秩序逐步積善,市場預期和信心更加平穩,加之政策支持效果持續顯現,未來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目前全國各地掀起搶抓經濟發展的熱潮,一大批重大項目開始推進實施,作為綠色新基建組成部分的環境產業將受益。
從環境政策驅動的機遇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出“協同推進降碳、綠色低碳發展”等指導思想。在傳統環境業務趨于穩定發展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向著全過程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延伸,極大地擴展了環境產業的內涵。當前市政領域環境治理已逐步實現專業化、標準化,在局部區域需求以及提質增效方面還有待強化。工業污染治理、農村環境治理領域市場空間尚未充分打開,同時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環保+新能源”“環保+低碳節能”“環保+新材料”“環保+資源化”,成為新業務探索的選擇。
從環境要素整合帶來的機遇看,伴隨央企、國企帶動行政區域和行業市場的整合浪潮,以及區域環境質量和工業清潔生產的面臨的更高需求,圍繞“一企、一園、一城”的綜合環境治理需求愈加明顯。
“龍頭企業整合市場,制定商業模式;科技企業專注創新,協助提升盈利能力;運營企業數字化賦能,提質增效;金融企業投資創新溢價,投資資產增值。這種多元協同合作,可能是未來環境產業再次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場景。”李其林說。
“工業污染治理還存在很大市場空間。”環境商會常務會長、威立雅中國區高級副總裁黃曉軍表示,源頭就是能源和材料的替代,盡量使用非化石類的低碳材料,低碳燃料和能源,在過程中通過能源消耗的效益提高和監控以及對于排放的管控,來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以及節能減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末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環境商會副會長、瀚藍環境(600323)總裁金鐸表示,環境產業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據介紹,瀚藍環境以數智化賦能環境治理,打造了“無廢城市數字大腦”,實現城市固廢從環衛清掃、分類、收運、處理的全鏈條智能管理;開發“無廢城市”工業互聯網平臺、垃圾焚燒智能管理技術等,提升運營水平和監管效率。
“任何一家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保持市場優勢,但還需要通過長期的技術創新、規模效應等方式,建立技術更新迭代的機制,持續提高整體競爭力。”環境商會副會長、雪浪環境(300385)董事長胡建民認為。
“對于環境企業來說,增長是永恒的話題,而要保持‘持續增長’,需要找準破局點、搶抓新賽點、占領制高點。”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認為,這個過程中,考驗的是企業求新求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