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根據《意見》,到2027年,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將達到1萬億元。
打造萬億新型儲能產業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一級巡視員蔡木靈介紹,《意見》包括六方面共31條措施,旨在抓住新能源發展機遇,搶占新型儲能產業制高點和產業發展前沿,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廣東省“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約1500億元,裝機規模達到71萬千瓦。按照規劃,到2025年,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將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將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
在加大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力度方面,《意見》提出,提升鋰離子電池技術。支持開發超長壽命、高安全性、全氣候儲能鋰離子電池,提升鋰電池容量極限,推進新體系鋰電池的研發和應用,從材料、單體、系統等多維度提升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經濟性。
此外,《意見》還提出,攻關鈉離子電池技術、融合能源電子技術、突破全過程安全技術、創新智慧調控技術、發展氫儲能等技術、開展儲能前瞻技術研究。
設立天使投資基金
為進一步鼓勵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廣東省還將加大財政金融支持,為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意見》提出,設立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天使投資基金,重點投向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建立早、中期創投和重大產業項目讓利機制。同時,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支持新型儲能項目建設。
此外,廣東還提出,加快廣州期貨交易所電力和碳排放權期貨品種研究和上市。探索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儲能設備廠商白名單及分級制度,推廣優質安全產品。鼓勵發展供應鏈金融,推動融資租賃支持儲能項目設備采購。引導保險機構設立新型儲能專屬保險,開發產品質量責任險、產品質量保證險等險種。
加快發展鈉電池產業
根據《意見》,廣東還將加快發展鈉離子儲能電池產業。加速布局鈉離子電池領域,推動金屬層狀氧化物等正極材料、硬碳負極材料、鈉鹽電解液及鋁箔集流體等核心材料及電芯中試化生產,推進適應鈉鹽電池體系的先進工藝和制造設備研制和應用。
此外,《意見》還提出,攻關鈉離子電池技術。加強鈉鹽以及水系鈉離子電池等技術攻關,提升能量密度,解決壽命短、放電快等技術問題。加強匹配鈉基電池的層狀氧化物、普魯士白/普魯士藍、聚陰離子等正極材料,煤基碳材料等負極材料,以及電解液、隔膜、集流體等主材和相關輔材的研究,開發關鍵材料制備工藝和電芯制造裝備,降低量產成本,支撐供應鏈體系建設。
在應用場景拓展方面,《意見》還明確,支持鈉離子電池在儲能、電動兩輪車、微型電動車、5G基站等領域示范應用,在韶關數據中心集群推動鈉離子電池儲能項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