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東部海域,我國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穩定運行,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海風吹過三千里,全球首條雙管雙層越江隧道暢通黃浦江兩岸,令上海交通“大動脈”高效互聯……
從隧道工程到核電站,無數人在幕后用“看不見”的產品與服務,撐起一個個超級項目的骨架。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的南方風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方風機”)就是其中之一。
南方風機專注通風與空氣處理系統設計、設備制造集成及服務,業務主要面向核電、地鐵、隧道和大型工業民用建筑等領域,是行業內首家獲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民用核安全設備設計許可證》和《民用核安全設備制造許可證》的企業。憑借較強的集成應用能力,公司核電通風設備的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
站在風口上的南方風機,再次扇起騰飛的翅膀。
核電通風“拓荒牛” 全國率先拿下“雙證”
核電通風,是一個不為普通大眾熟知的行業。自1988年成立以來,南方風機始終專注于通風領域。從民用風機起步,到2000年中標廣州地鐵二號線通風工程,正式涉足國家重點大型工程;再到2006年簽訂首個核電項目,踏上核電建設之路,南方風機的攀登之路蹄疾步穩。
南方風機切入核電賽道的時機,正是我國大舉推動核電設備國產化的階段。彼時,國內核電行業開始逐步吸收CPR1000核電站的技術,掀起核電設備國產化的浪潮,計劃逐步提高核電廠國產設備比例,全面掌握核電設備的核心技術。
“當時,公司決策層敏銳發現了核電行業的巨大潛能,投入到核電通風產業。”在南方風機總經理任剛看來,時至今日核電依然是個較為“神秘”的產業,可想而知公司在17年前面對的未知、質疑與困難。
要想進入核電市場,必須拿到開啟市場的“金鑰匙”。核安全重于泰山,所有從事受國家核安全局監管的、與核安全設備相關活動的單位必須按照規定流程取得設計許可證和制造許可證。申請單位不但需要具備優秀的技術能力、制造能力,還需要嚴格按照核安全法律法規要求,建立核質保體系并確保持續穩定運行,通過核安全局相關單位的輪番評審方可頒發許可證。取證過程審查條件苛刻、流程復雜。2009年,南方風機成為通風行業首個獲得民用核安全設備設計和制造許可證的單位,一躍成為行業領頭羊。
從民用建筑、地鐵工程踏入核電領域,并不容易。任剛回憶,為匹配核電嚴格的要求,南方風機對內傾力投入,組建專業團隊,攻克核電技術壁壘。同時,一邊對標學習,建立核電質保管理體系,一邊采購設備,建立核電產品生產線。即使投入巨大,困難重重,公司管理層沒有放棄,調動資源全力攻克難關、攻堅核電。
研發?“硬骨頭” 推動核電關鍵設備制造
在核電通風領域,南方風機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理念,幾乎參與了國內已建或正建的所有核電站項目,累計項目總數近20個,贏得了業主與用戶的一致認可。
在核島通風設備技術創新方面,南方風機自主研發創新的多項新產品超越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技術水平,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
在核電領域,第三代核電EPR(歐洲先進壓水堆)技術的性能指標遠超第二代核電技術,吸收了過去40年國際上積累的壓水堆核電機組運行經驗。為了推動該技術在核電站項目中的應用,南方風機憑借自身過硬的技術實力,成功完成了先進壓水堆核島通風空調8種關鍵設備的研制,攻克了DVD分體式核級空氣處理機組的技術難關,以國產產品替代進口,填補國內空白。該研發項目獲得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8種產品均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技術成果落地實施后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的課題驗收。
作為項目實施環節的核島通風空調系統設計與設備制造集成總承包單位,在項目推進之初,為了驗證核級通風設備能否滿足核電站事故工況條件,南方風機成立專門課題組,派駐現場與業主單位聯合辦公,經歷超過8個月時間,摸索并建立了國內核電站通風與空氣處理系統(HVAC)設備的第一套鑒定文件體系。
標識文件,鑒定大綱,鑒定試驗程序、抗震分析報告、抗震試驗報告、環境鑒定報告、鑒定總結報告……一系列報告組成的文件體系,從核級設備的基本信息、性能要求、采用的鑒定方法、試驗項目、試驗要求、驗收準則等各方面進行描述,南方風機也成為我國第一家完善核島通風領域設備鑒定的制造商。
“雙碳”下的新機遇行業迎來發展新高峰
正如17年前站上核電發展的潮頭,近年來,南方風機正醞釀一次新的攀登。
經過多年的發展,南方風機在核島通風與空氣處理系統集成細分市場領域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是國內唯一一家具有第三代先進壓水堆核電站核島通風空調關鍵設備總承包經驗的廠家。
面向未來,南方風機董事長袁學亮認為,核電通風市場仍然“大有可為”。
核電代表著能源應用的進化趨勢。據介紹,核電是一種經濟環保的能源,與火電相比,核電不排放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物質;與水電、風電相比,較少受自然條件的約束,發電規模穩定;與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相比,核電的發電規模大。
但與這些優勢相對應的是,2021年度,核電發電量僅占全國發電量的5.02%,因此,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從現有技術條件分析,核電作為一種可供大規模利用的能源形式,具有廣闊前景。
2020年以來,我國核電行業發展再次迎來高峰。根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十四五”期間及中長期,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8臺持續穩步推進。預計到2035年,我國在運核電機組將達到2億千瓦左右,在建5000萬千瓦,若以每臺投資100億元至200億元計算,投資規模高達千億元。
“未來核能應用的市場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南方風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搶占市場,不斷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盈利能力。”袁學亮表示。
接下來,南方風機將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保持公司研發投入力度,提升公司研發和檢測能力,加快產品的升級轉型和新產品的研制,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鞏固行業領先地位,并持續加強新材料、新工藝等高端產品應用領域的研發創新投入,增強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掌握核心技術是穿越周期的關鍵
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總能“笑到最后”。
2005年后是我國核電產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南方風機憑借敢為人先的精神,成為我國最早切入核電通風領域的企業之一。企業堅持走“技術優先,質量優先”的道路,不僅在多個技術領域實現領先,還帶動我國核電通風設備研發制造水平躋身于世界前列。順勢而為,讓南方風機在核電領域賺得了“第一桶金”。
但行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受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影響,全球多個國家或地區放緩核電項目建設,核電產業發展一度陷入停滯,對于亞洲國家造成的沖擊尤其之大,行業走勢曾對企業發展造成較大影響。中國在4年后的2015年開始恢復建造新型核反應堆。
任何一場危機的背后總是蘊藏機遇。啟動新型核反應堆建設后,南方風機再度站上“風口”,新一代核電通風工程的技術要求更高,對企業研發實力的考驗更大,南方風機沉淀的技術優勢顯現出來。專業專注,做好產品,是南方風機能夠在行業內屹立不倒、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
勢要起而不可落。按照國際能源署披露的數據報告,在2010年到2020年期間,中國的核電產能提高了整整5倍之多,新型高效能核電反應堆的陸續建成投入使用,中國核電產能極大提升。面對巨大的市場空間,南方風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