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設備8936下跌5.9%,表現弱于大盤。本周(3月13日-3月17日,下同)發電及電網漲1.57%,核電漲0.47%,新能源汽車跌3.54%,風電跌4.17%,鋰電池跌4.24%,電氣設備跌5.9%,光伏跌8.17%。漲幅前五為曉程科技、華光股份、中國西電、麥迪電氣、國網信通;跌幅前五為陽光電源、捷佳偉創、杭可科技、華自科技、中科電氣。
行業層面:儲能:全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全文發布,發展儲能產業,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山東:兩年新增儲能裝機3GW;廣西:發改委重點支持風電、光伏、電化學儲能等新能源頭部企業落地;北京:不得用梯次利用電池,征集十四五新型儲能電站擬建項目;希臘:能源監管局批準36個儲能項。電動車:美國、歐盟:同意啟動電動汽車關鍵礦物談判;歐盟發布關鍵原材料法案,減少稀土和鋰、鈷等資源對外依賴;美國州政府將撥5.85億美元支持三家電池工廠,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參與;特斯拉計劃將柏林工廠年產能翻倍,達100萬輛;寧德時代與北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寧德時代與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團簽署重卡換電項目合作協議;比亞迪與英國OctopusEV簽署5000臺電動車采購協議;吉利汽車全國推購置稅減半限時補貼政策,最高3萬元;現代汽車集團:將在2025年前在韓國投資63.1萬億韓元用于電動化轉型和新技術研發;哪吒汽車推出保價政策,哪吒S起售價降至17.98萬;蔚來ET5將于4月12日在丹麥正式上市;極氪001限時購車免費權益,應和降價潮給予至高8萬元權益;長江有色金屬鈷31.1萬元/噸,本周-2.2%;MB鈷(低級)16.6美元/磅,本周+2.2%;MB鈷(高級)18.13美元/磅,本周+2.1%;上海金屬網鎳18.31萬元/噸,本周-1.2%;長江有色金屬錳1.65萬元/噸,本周-1.2%;SMM金屬鋰235萬元/噸,本周-6.0%;百川工業級碳酸鋰26.6萬元/噸,本周-14.2%;百川電池級碳酸鋰31.50萬元/噸,本周-10.0%;國產氫氧化鋰38.5萬元/噸,本周-4.7%;百川鐵鋰電解液3.8萬元/噸,本周-7.3%;三元523型前驅體9.55萬元/噸,本周+1.1%;硫酸鎳3.85萬元/噸,本周-1.3%;SMM錳酸鋰動力正極8.95萬元/噸,本周-8.2%;三元523單晶型23.5萬元/噸,本周-8.6%,人造石墨中端負極4.4萬元/噸,本周環比持平;百川濕法隔膜1.35元/平,本周環比持平;SMM方形鐵鋰電池0.78元/wh,本周-4.9%;SMM三元523方形電池0.88萬元/噸,本周-3.3%;三元PVDF40萬元/噸,本周環比持平;銅箔8um國產加工費22.5元/公斤,本周環比持平;百川六氟磷酸鋰13萬元/噸,本周-16.1%。新能源:國家統計局:2023年1-2月太陽能發電增長9.3%;歐盟或計劃限制中國綠色技術進口;硅片價格微漲,M10單晶硅片周環比上漲0.47%,G12單晶硅片持平;多晶硅再降1.7-1.77%,組件價格下探;隆基美國合資設廠,5GW組件廠將落戶俄亥俄州;陽光電源簽訂英國825MWh液冷儲能大單,累計訂單超9GWh;國電投&海泰:簽署新疆木壘3GW風光項目資源;華晟三期雙面微晶182異質結電池出片,最高轉換效率突破25%;中國中化進軍新能源,成立中化新能源有限公司;GGII榜單:2022年16家企業儲能系統出貨超1GWh;根據Solarzoom,本周單晶硅料225元/kg,環降2.17%;單晶硅片182/210mm6.50/8.20元/片,環比持平;單晶PERC182/210電池1.10/1.11元/W,環比持平;單面單晶PERC182組件/雙面TOPCon182組件1.77/1.85元/W,環比持平;玻璃3.2mm/2.0mm25.5/18.5元/平,環比持平。2022年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外)累計風電吊裝容量3.96億千瓦。本周風電招標0.99GW,陸上0.09GW,海上0.90GW。本周開/中標0.85GW,均為陸上。按美元計價,1月太陽能電池(含組件)國內出口金額為40.32億美元,同環比+24.5%/+29.0%;2月國內出口金額為37.66億美元,同環比-7.7%/-6.6%。1-2月累計出口77.99億美元,累計同增6.5%(22Q1印度搶裝基數較高)。
公司層面:隆基綠能:擬78億元投建年產30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億緯鋰能:1)22年營收212.6億元,同增158%;歸母凈利35.1億元,同增107%。2)以41.23元/股向164名激勵對象授予2966.37萬股。天賜材料:22年營收224.1億元,同增102%;歸母凈利57.2億元,同增159%。華友鈷業:1)子公司江蘇華友能源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擬使用閑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不超過28億元。當升科技:22年營收363億元,同增115%;歸母凈利22.6億元,同增21%。贛鋒鋰業:22年營收418.2億元,同增275%;歸母凈利204.8億元,同增292%。天合光能:23Q1預計歸母凈利13-18億元,同增139%-231%。愛旭股份:22年營收350.8億元,同增127%;歸母凈利潤23.3億元,扭虧為盈。鈞達股份:22年營收115.95億,同增304.95%;歸母凈利7.17億元,同增501.35%。特變電工:23年1-2月營收176.3億元,同增39%;歸母凈利約36.4億元,同增73%。國軒高科:國軒控股擬增持股份金額不低于2億元且不超過3億元。
投資策略:儲能:南非等地缺電嚴重,光儲剛性需求明顯,或成為2023年增速最快的市場;22年儲能裝機4.8GW/12.18Gwh,同增34/12%,Q4低于預期主要是有3GW項目延期,截至2023年1月底備案量達22.71GW,ITC延期十年首次明確獨立儲能給與抵免,美國大儲23年重回150%以上增長;國內大型儲能22年招標已超40GWh,22年并網翻倍,23年預計近2倍增長。歐洲居民23年電價合約普遍在45歐分左右,一季度淡季需求平穩預計全年需求旺盛;儲能三年的CAGR為78%,成長確定,繼續強烈看好儲能逆變器/PCS和儲能電池龍頭。光伏:本周致密料成交均價降至每公斤222元左右,環跌1.8%,個別小廠簽單價格跌破200元,硅片/電池價格持穩;排產來看,1月超預期上修外,2月大體持平,3月大廠排產預計環增10%+;Topcon投產持續加速,晶科速度和效率均領先,率先將N型出貨占比提升至60%+,行業平均30%+,今年光伏產業鏈供給瓶頸解決,儲備項目釋放,美國和中國市場確定高增,歐洲和其他保持穩健增長,預計23年全球光伏裝機375GW+,同增45%以上,繼續全面看好光伏板塊成長,看好逆變器、組件、topcon新技術龍頭。電動車:2月國內電動車銷52.5萬輛,同環比增56%/29%,符合預期,預計2023年Q1銷150萬輛+,同比+25%,短期燃油車大幅降價,短期分流部分電動車訂單,但電動化大勢所趨,隨新車型上市,Q2訂單有望逐步恢復,全年增長38%至950萬輛;歐洲2月銷量有所回升,主流九國合計銷量13.5萬輛,同環比+6%/+20%,電動車滲透率20.1%,全年20%+增長至300萬輛+。排產看,3月排產弱復蘇,環比增10-20%,但產業鏈去庫存接近尾聲,預計4-5月將進一步恢復;價格方面,碳酸鋰加速下降,跌至30-35萬/噸,電池成本明顯下降,絕大部分讓利車企,但電池盈利依然穩中略升,結構件、隔膜、鋁箔等相對穩定,其余價格均有下降,市場已充分預期,鋰電材料23年僅15-20倍PE,電池20-25倍PE,疊加儲能爆發加持,看好Q2鋰電反轉,首推盈利確定的電池環節及盈利趨勢穩健的結構件、隔膜&負極龍頭。工控:景氣度9月開始弱復蘇,龍頭訂單30%+,進口替代加速,1-2月工控公司訂單均微增,我們預計Q2行業有望拐點向上,看好匯川技術及國內龍頭。風電:陸風22年需求旺盛,海風22年招標放量,23年恢復持續高增長,重點推薦零部件&海風龍頭。電網:投資整體穩健,22年投資小年、23年大年,關注特高壓和儲能等結構性方向。
重點推薦標的:寧德時代(動力&儲能電池全球龍頭、優質客戶、領先技術和成本優勢)、陽光電源(逆變器全球龍頭、儲能集成業務進入爆發期)、固德威(組串逆變器高增長,儲能電池和集成明年有望爆發)、晶澳科技(一體化組件龍頭、2022年利潤彈性可期)、晶科能源(一體化組件龍頭、topcon明顯領先)、億緯鋰能(動力&儲能鋰電上量盈利拐點、消費類電池穩。、璞泰來(負極全球龍頭、隔膜涂敷龍頭)、比亞迪(電動車銷量和盈利超預期、刀片電池外供加速)、德業股份(并網逆變高增、儲能逆變器和微逆成倍增長)、天合光能(210組件龍頭戰略布局一體化、戶用系統和儲能爆發)、匯川技術(通用自動化開始復蘇龍頭Alpha明顯、動力總成國內外全面突破)、錦浪科技(組串式逆變器龍頭持續高增、儲能逆變器爆發式增長)、禾邁股份(微逆龍頭出貨有望連續翻番、歐洲&美國等出貨超預期)、隆基綠能(單晶硅片和組件全球龍頭、新電池技術值期待)、科達利(結構件全球龍頭、結構創新受益)、科士達(UPS全球龍頭、戶儲ODM綁定大客戶起量彈性大)、昱能科技(微逆龍頭有望連續翻番、代工模式彈性大超預期)、派能科技(戶儲電池龍頭翻番以上增長、盈利能力超預期)、通威股份(硅料和PERC電池龍頭、大局布局組件)、鈞達股份(Topcon電池龍頭、擴產上量)、福斯特(EVA和POE膠膜龍頭、感光干膜上量)、三花智控(熱管理全球龍頭、布局機器人業務)、宏發股份(繼電器全球龍頭、高壓直流翻倍增長)、新宙邦(電解液&氟化工齊頭并進)、華友鈷業(鎳鈷龍頭、前聚體龍頭)、恩捷股份(濕法隔膜全球龍頭、盈利能力強且穩定)、星源材質(隔膜龍二、量利雙升)、容百科技(高鎳正極龍頭、產能釋放高增可期)、天賜材料(電解液&六氟龍頭、新型鋰鹽領先)、德方納米(鐵鋰需求超市場預期、錳鐵鋰技術領先)、中偉股份(前聚體龍頭、鎳冶煉布局)、天奈科技(碳納米管導電劑龍頭,進入上量階段)、東方電纜(海纜壁壘高格局好,龍頭主業純粹)、大金重工(自有優質碼頭,雙海戰略穩步推進)、日月股份(鑄件龍頭盈利修復彈性大)、金雷股份(陸上需求旺盛,鍛造主軸龍頭量利齊升)、尚太科技、當升科技、許繼電氣、TCL中環、愛旭股份、天順風能、思源電氣、國電南瑞、福萊特、中信博、振華新材、雷賽智能、美暢股份、上機數控、三一重能、新強聯、貝特瑞、禾川科技、嘉元科技、諾德股份、大全能源、九號公司、雷賽智能、金風科技。建議關注:平高電氣、華電重工、昇輝科技、盛弘股份、聚和材料、億晶光電、通合科技、帕瓦股份、科陸電子、東方日升、通靈股份、快可電子、宇邦新材、元琛科技、欣旺達、廈鎢新能、信捷電氣、岱勒新材、贛鋒鋰業、天齊鋰業、中科電氣、明陽智能、海力風電、泰勝風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