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主題是“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我國裝備制造業處在向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但也存在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供應鏈存在斷鏈風險、產業發展環境尚需改善等問題。
王衛明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有關工業母機的提問時表示,目前我國工業母機行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整體處于世界第二梯隊,為國防安全和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裝備工業保持中高速增長
王衛明介紹,十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一是產業規模持續擴張。2012-2021年,裝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始終保持中高速;特別是今年以來克服疫情影響率先回升,拉動制造業較快恢復。至2021年底,裝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0.51萬家,比2012年增長近45.30%;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達到28.83萬億元、26.47萬億元和1.57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92.97%、47.76%、28.84%。
二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21年,裝備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0萬億元,同比增長18.58%。造船三大指標保持領先,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汽車保有量從2012年的1.2億輛增長到3.1億輛,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穩居世界第一。
三是“大國重器”亮點紛呈。C919試飛、“蛟龍”潛海、雙龍探極。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白鶴灘水電站順利投產;“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機組全面建成投運并實現“走出去”。
具體到船舶工業方面,萬米載人深潛器、極地破冰科考船、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超大型集裝箱船等相繼建成交付,國產首制大型郵輪工程順利推進,第二艘大型郵輪開工建造,自主設計建造的主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二司副司長柳新巖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船舶工業持續深化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改革和創新發展,建立起集研發、設計、建造、配套、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有力地支撐了國際航運、對外貿易、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全球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主體。
工程機械方面,我國已形成22大類工程機械產品,成為產品類別和品種最齊全的國家之一。工程機械國內市場滿足率從2012年的不到90%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挖掘機、起重機、裝載機等主要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王振表示,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國際化發展提速,企業發展實現從研發生產國際化到品牌和管理體系國際化的轉變,產品出口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及海外營業收入占比超過30%。2021年工程機械產品進出口總額達377.5億美元,貿易順差達303億美元。
工業母機處于世界第二梯隊
王衛明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有關工業母機的提問時表示,工業母機是工業現代化的基石,目前我國工業母機行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整體處于世界第二梯隊,為國防安全和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自主開發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突破了全數字化高速高精運動控制、多軸聯動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制了臥式雙五軸鏡像銑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為典型代表的一批高端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平均無故障時間間隔(MTBF)實現了從600小時到2000小時的跨越,精度指標提升20%。
二是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實現從無到有,在國產機床中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1.9%;五軸擺角銑頭等功能部件的市場占有率由不足10%提升至30%以上;數字化刀具市場占有率由不足10%發展到45%。
三是滿足了國內重點行業對制造裝備的基本需求。飛機結構件生產裝備實現自主可控,航空發動機渦輪盤、葉片等制造裝備從無到有;支撐了運載火箭等重大工程主要結構件的加工生產;汽車沖壓生產線國內和全球新增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80%和40%;發電設備制造領域實現了由進口為主到走向出口的轉變;研制成功船用重型曲軸所需的車銑加工中心,掌握了自主制造船舶大型零部件的能力。
王衛明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做好工業母機行業頂層設計,統籌產業、財稅、金融等各項政策,積極推進專項接續,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體系和機制,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強化產業基礎,培育優質企業和產業集群,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工業母機行業高質量發展。
開展機器人關鍵基礎提升行動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正極大改變著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產業規模方面,2021年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技術水平方面,精密減速器、智能控制器、實時操作系統等核心部件研發取得重大進展,太空機器人、深海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高復雜度產品實現重要突破,行業內10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快發展壯大。
市場應用方面,郭守剛介紹,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覆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168個行業中類。據有關機構統計,2021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人超過300臺,比2012年增長約13倍,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教育、醫療、物流等領域大顯身手,不斷孕育出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郭守剛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全面落實《“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著力夯實產業基礎,開展機器人關鍵基礎提升行動,完善標準、檢測、認證體系,支持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加快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產業短板,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產品。二是積極拓展行業應用。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組織產需精準對接,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加大新興領域產品創新,做強細分領域特色應用,助力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三是培育壯大優質企業。支持企業深耕細分行業,加快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鼓勵行業骨干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在整機、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領域,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四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快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型高端人才,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培育若干創新能力強、產業環境好的優勢特色集群,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