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多個平臺紛紛上線了購物節活動。最近,一直想給父母換一臺大冰箱的小陳在多方挑選中陷入了迷茫:他想購買一臺質量好、能耗低的冰箱,如果買國產品牌,上千塊就能買到二級甚至一級能耗的;但如果買進口品牌,價格基本上都要翻一倍。“但我覺得只要能買得起,還是盡量買個能耗低的,畢竟電價越來越貴了,冰箱又得一直開著。”小陳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像小陳這樣,將能耗高低視為購買電器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維護國家資源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之一,節約資源也逐漸成為一項社會共識。
9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包括《關于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工作的意見》在內的五份文件。這是繼2021年8月底中央深改委會議提到推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培育綠色低碳新動能后,時隔一年再次對這一領域進行強調。
會議強調,要綜合運用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快建立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生態損害成本、環境污染代價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和逐步提高重點產業、重點產品的能耗、水耗、物耗標準,促進資源科學配置和節約高效利用。
據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觀察,即使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但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工業企業都愿意將資金投入到低碳節能的技術改造中。“他們也認可這是一個基本的大方向,是未來競爭的基礎。”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地方政府爭“低碳”
“十四五”期間,無論是國家部委還是地方政府,都將推動高重點領域向低碳節能轉型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
202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同時配套發布了《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對標國內外生產企業先進能效水平,確定了五大高耗能行業能效標桿水平。對需開展技術改造的項目,要求各地明確改造升級和淘汰時限以及年度改造淘汰計劃。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僅2022年下半年以來,浙江、湖南等多省都出臺了鼓勵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措施。6月13日,湖南省印發了《湖南省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將綠色低碳轉型貫穿于制造業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目標是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4.5%,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2%,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3000萬噸。
7月1日,浙江省印發《浙江省工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行動計劃(2022-2024年)》,旨在以工業企業、園區為主陣地,以實施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為主抓手,大力推廣應用綠色低碳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裝備,全面促進浙江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目標是經過三年努力,推動全省規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碳排放、水耗分別下降10%、12.5%、10%以上,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
薛濤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低碳轉型是一個產業升級的問題,地方想要將單位GDP水耗、能耗較高的產業關停,“騰籠換鳥”招來高端產業,比拼的就是各自的招商環境了。像浙江省提出了很高的節能降耗目標,包括控制園區的用水總量、要求出水達到能夠回用的標準,那些低端的企業扛不住這么高的成本,只能離開。而浙江本身人才集聚、金融集聚、產業集聚,它可能有足夠的空間去選擇高端的企業進入高檔工業園區。
百億元風口蓄勢待發
此次中央深改委會議也強調,要突出抓好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資源節約,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促進生產領域節能降碳。
事實上,在部委、地方多重政策的鼓勵下,工業企業增加對低碳節能技術投入的動力確實有所增強。“一般企業希望6-7年能夠回本,低碳節能的技術改造也許需要10年才能回本。雖然看上去回報期其實并不是很合理,但企業還是愿意做,因為擔心錯過了這個技術之后,被政策或者市場給淘汰了。”薛濤說。
在五大高耗能行業中,鋼鐵業的低碳轉型開始較早。中鋼協9月數據顯示,全國已有30家企業、1.72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評估監測工作鋼鐵業低碳轉型工作正有序開展。全國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累計投資已超過1500億元。而根據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編撰《投資藍皮書:中國投資發展報告(2022)》,預計未來30年我國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部門低碳化帶來的累計投資需求將超過百萬億元。
除了生產端以外,在居民端提高節能環保意識也同樣重要。上述會議提到,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推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努力形成全民崇尚節約的濃厚氛圍。
實際上,近年來冰箱等家電上突出顯示的能耗、水耗指標,就是從消費端促進低碳改造的一個例子。2016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質檢總局修訂發布了新版《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即使通過網絡進行商品交易,平臺也應在產品信息展示主頁面醒目位置展示相應的能效標識。同時,除了原有的冰箱、洗衣機、空調等41類商品需要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外,2021年又加入了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電力變壓器、通風機、平板電視、機頂盒等5類產品。
“政府規范水效、能效等指標,實際上是利用公信力影響公眾的采購心理,引導和鼓勵消費者購買能耗較低的產品,形成一種行為意識。這種行為意識反過來會倒逼企業做研發的時候,主動往低碳、節能的方向去考慮,從而形成C端對B端的影響。”薛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