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鋰電池回收技術的初創公司「Green Li-ion」近期宣布獲得2050萬美元的Pre-B輪融資,由氣候技術投資者TRIREC領投,SOSV、挪威化石燃料巨頭旗下的風險投資部門Equinor Ventures跟投。首席執行官Leon Farrant表示,本輪融資后,該公司的估值達到1.87億美元。
這家位于新加坡的初創公司聲稱可以“100%回收廢舊鋰電池”,以生產前體陰極活性材料,這種材料可以用于生產新的鋰離子電池。在本輪融資之前,「Green Li-ion」僅籌集了大約1500萬美元的外部資金。如今,該公司計劃利用新資金擴大其回收技術的生產規模。
工業生產對鋰的需求量很大,但開采這種金屬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回收技術是降低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存儲等方面對鋰開發需求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
「Green Li-ion」本身并不負責回收電池,而是將其技術授權給電池制造商和回收商,包括Aleon、TES(韓國化石燃料巨頭SK旗下的子公司)等!窯reen Li-ion」的目標是通過位于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和新加坡的兩家工廠,每年生產50臺回收設備。
談及融資計劃,Farrant表示,該公司計劃將B輪融資分成兩部分,包括本周宣布的pre-B輪和九個月后的新一輪融資。“由于迄今為止我們的籌資水平相對較低,我們希望通過pre-B輪找到市場基準,為下一輪融資確定一個較高的估值。”Farrant解釋說。
國內方面,據中國儲能網的測算,2014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的回收問題也逐漸提上日程。一般動力電池會在5-6年后退役,商用車動力電池甚至2-3年就會退役。因此,從2018年開始,我國將會有大量的動力電池進入報廢期。根據綜合測算,2020年我國將有約20Gwh的動力電池退役,2025年將有大約93Gwh的動力電池退役。
根據上述推算,我國電池回收的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已達到107億元,其中梯級利用市場規模約64億,再生利用市場規模43億元。預計到2025年,電池回收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79億元,其中梯級利用的市場規模約282億元,再生利用市場規模約9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