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循環經濟的基本概述
1.1 循環經濟的內涵及特點
1.1.1 循環經濟的內涵
1.1.2 循環經濟的原則
1.1.3 循環經濟的優勢
1.1.4 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
1.2 新時代循環經濟發展的新內涵
1.2.1 生產端循環
1.2.2 使用端循環
1.2.3 廢物端循環
1.3 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1.3.1 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1.3.2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
1.3.3 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需求
1.3.4 在生態協調中發展的要求
1.3.5 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1.3.6 可有效解決社會就業問題
1.4 循環經濟產業鏈分析
1.4.1 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內涵
1.4.2 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特征
1.4.3 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類型
1.4.4 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
1.4.5 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機制
第二章 2021-2023年國際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經驗
2.1 國際循環經濟發展綜況
2.1.1 全球循環經濟的發展態勢
2.1.2 全球循環經濟的政策規劃
2.1.3 各國循環經濟的發展規律
2.1.4 全球再生資源回收產值規模
2.1.5 主要國家生活垃圾處理技術
2.1.6 國際循環經濟合作平臺建立
2.2 歐盟循環經濟發展布局分析
2.2.1 歐盟加快向循環經濟轉型
2.2.2 新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
2.2.3 構建可持續產品政策框架
2.2.4 歐盟循環經濟關鍵領域
2.2.5 循環經濟監測指標體系
2.2.6 歐盟循環經濟相關提案
2.2.7 歐盟循環經濟政策動態
2.2.8 歐盟循環經濟發展經驗啟示
2.3 典型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經驗及布局
2.3.1 美國“無廢”建設經驗分析
2.3.2 荷蘭循環經濟發展布局
2.3.3 德國規劃循環經濟路線
2.3.4 丹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3.5 日本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3.6 國際循環經濟發展經驗
第三章 2021-2023年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分析
3.1 循環經濟發展的利益相關方
3.1.1 政府
3.1.2 協會/聯盟
3.1.3 企業
3.1.4 消費者
3.1.5 高校
3.1.6 基金會
3.2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運行狀況
3.2.1 產業發展意義
3.2.2 產業重點環節
3.2.3 產業發展特色
3.2.4 產業發展階段
3.2.5 產業發展成效
3.2.6 能耗狀況分析
3.3 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動態分析
3.3.1 青海省
3.3.2 山東省
3.3.3 浙江省
3.3.4 上海市
3.4 互聯網助力循環經濟產業發展
3.4.1 互聯網的融合滲透加快
3.4.2 循環經濟數字服務平臺
3.4.3 循環經濟網絡融資平臺
3.4.4 “互聯網+”資源再生模式
3.5 循環經濟推動資源型城市發展轉型
3.5.1 資源型城市轉型迫在眉睫
3.5.2 循環經濟是最佳轉型模式
3.5.3 循環經濟應用的典型實踐
3.6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3.6.1 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問題
3.6.2 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
3.6.3 發展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3.6.4 循環經濟調控政策的問題
3.7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相關對策
3.7.1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
3.7.2 解決循環經濟發展的矛盾
3.7.3 中小企業未來發展的路徑
3.7.4 逐步完善循環經濟調控政策
3.7.5 構建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
3.7.6 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體系
3.7.7 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
3.7.8 構建循環經濟管理模式的要點
3.7.9 進一步需要提高公眾參與度
第四章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的政策環境
4.1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導向
4.1.1 循環經濟政策重要政策匯總
4.1.2 循環經濟制度體系建設進展
4.1.3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4.1.4 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利好政策
4.1.5 再生資源回收的增值稅政策
4.1.6 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城市建設
4.2 《循環經濟促進法》相關解讀
4.2.1 促進法的發展地位
4.2.2 促進法的實施成效
4.2.3 文件修訂的必要性
4.2.4 征集法律修訂意見
4.2.5 促進法的完善建議
4.3 循環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
4.3.1 總體思路
4.3.2 主要目標
4.3.3 重點任務
4.3.4 重點行動
4.3.5 政策保障
4.3.6 組織實施
4.3.7 規劃解讀
4.4 循環經濟相關政策法規解讀
4.4.1 節能降碳工作規劃安排
4.4.2 生活垃圾處理建設規劃
4.4.3 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意見
4.4.4 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方案
4.4.5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方案
4.4.6 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意見
4.4.7 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意見
4.5 地區循環經濟政策規劃動態
4.5.1 浙江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4.5.2 河北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4.5.3 江蘇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4.5.4 天津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4.5.5 內蒙古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4.5.6 安徽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4.5.7 四川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4.5.8 廣東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第五章 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源頭——資源節約產業
5.1 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5.1.1 資源節約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原則
5.1.2 循環經濟是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基礎
5.1.3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循環經濟發展目標
5.1.4 循環經濟助力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5.2 水資源節約行業分析
5.2.1 節水行業發展背景分析
5.2.2 節水型社會建設形勢
5.2.3 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
5.2.4 節水型社會發展目標
5.2.5 節水型社會布局重點
5.2.6 節水型社會發展問題
5.2.7 節水型社會發展的措施
5.3 能源節約相關產業運行狀況
5.3.1 工業節能降碳狀況分析
5.3.2 合同能源管理行業分析
5.3.3 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加快
5.3.4 建筑節能通用規范發布
5.3.5 余熱發電關注度上升
5.3.6 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5.4 土地資源節約利用行業分析
5.4.1 土地資源節約利用政策
5.4.2 節約用地得到社會重視
5.4.3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5.4.4 節地技術和模式分析
5.4.5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狀況
5.4.6 土地節約利用的重點
5.4.7 進一步盤活低效用地
第六章 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基礎——資源分類回收產業
6.1 資源回收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6.2 中國資源回收產業狀況分析
6.2.1 資源回收渠道
6.2.2 資源回收規模
6.2.3 企業數量規模
6.2.4 資源回收問題
6.2.5 資源回收趨勢
6.3 中國垃圾分類回收產業分析
6.3.1 垃圾分類回收流程
6.3.2 垃圾分類利好政策
6.3.3 垃圾分類行業回顧
6.3.4 小區分類覆蓋率
6.3.5 垃圾分類企業數量
6.3.6 分類企業布局情況
6.3.7 典型回收平臺分析
6.3.8 分類處理設施建設
6.3.9 垃圾分類發展趨勢
6.4 中國細分資源品種回收利用狀況分析
6.4.1 廢有色金屬
6.4.2 廢紙
6.4.3 廢輪胎
6.4.4 廢電池
6.4.5 廢玻璃
6.5 可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分析
6.5.1 分散型網絡模式
6.5.2 層級型網絡模式
6.5.3 柔性管理模式
6.5.4 點對點回收模式
6.5.5 承包協議模式
6.5.6 模式對比分析
6.5.7 模式改進建議
6.6 “互聯網+資源回收”發展模式
6.6.1 發展背景
6.6.2 模式介紹
6.6.3 發展狀況
6.6.4 典型案例
6.6.5 問題和建議
第七章 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核心——資源循環再利用產業
7.1 資源循環再利用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7.2 中國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發展分析
7.2.1 驅動因素分析
7.2.2 行業規模分析
7.2.3 行業發展進展
7.2.4 行業發展成果
7.2.5 資源化利用技術
7.2.6 產業發展機遇
7.2.7 產業發展趨勢
7.2.8 產業發展困境
7.2.9 產業發展對策
7.3 中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財務狀況
7.3.1 中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行業經濟規模
7.3.2 中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行業盈利能力指標分析
7.3.3 中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行業營運能力指標分析
7.3.4 中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行業償債能力指標分析
7.3.5 中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財務狀況綜合評價
7.4 地區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布局動態
7.4.1 遼寧省
7.4.2 河北省
7.4.3 山西省
7.4.4 呼和浩特市
7.4.5 重慶市
7.5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
7.5.1 我國農業污染問題嚴峻
7.5.2 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政策
7.5.3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的途徑
7.5.4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
7.5.5 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狀況
7.5.6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
7.5.7 秸稈資源綜合利用規模狀況
7.5.8 秸稈收儲運綜合利用的路徑
7.5.9 農業廢棄物利用問題及措施
7.6 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
7.6.1 工業固體廢物的內涵及分類
7.6.2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成果分析
7.6.3 一般工業固廢產量及利用狀況
7.6.4 大宗工業固廢產量及利用狀況
7.6.5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的典型模式
7.6.6 工業固體廢物處理技術研發進展
7.6.7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
7.6.8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的對策建議
7.7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
7.7.1 生活垃圾產生規模
7.7.2 生活垃圾清運規模
7.7.3 生活垃圾處理方式
7.7.4 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
7.7.5 生活垃圾綜合處理
7.7.6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
7.7.7 垃圾資源化利用目標
7.7.8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措施
7.8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
7.8.1 建筑垃圾基本分類
7.8.2 建筑垃圾主要危害
7.8.3 建筑垃圾產生量規模
7.8.4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效益
7.8.5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狀況
7.8.6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案例
7.8.7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問題
7.8.8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對策
7.8.9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機遇
7.8.10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潛力
第八章 2021-2023年中國循環經濟相關熱點產業分析
8.1 雨水循環利用產業分析
8.1.1 雨水利用產業發展階段
8.1.2 雨水利用技術應用情況
8.1.3 海綿城市運行原理分析
8.1.4 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8.1.5 海綿城市建設發展狀況
8.1.6 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分析
8.2 土壤修復產業分析
8.2.1 行業特點分析
8.2.2 行業發展政策
8.2.3 發展現狀分析
8.2.4 企業發展模式
8.2.5 污染修復技術
8.2.6 行業發展問題
8.2.7 發展潛力分析
8.2.8 行業發展態勢
8.3 廢棄電器電子資源化利用產業
8.3.1 行業扶持政策
8.3.2 行業發展現狀
8.3.3 市場拆除規模
8.3.4 行業效益分析
8.3.5 企業處理能力
8.3.6 基金補貼企業
8.3.7 資源構成分析
8.3.8 行業回收渠道
8.3.9 行業發展機遇
8.4 報廢汽車回收與資源化處理行業
8.4.1 行業扶持政策
8.4.2 行業發展價值
8.4.3 行業回收情況
8.4.4 回收價格指數
8.4.5 企業發展規模
8.4.6 稅收管理分析
8.4.7 行業發展前景
8.5 廢塑料回收再利用行業
8.5.1 行業發展價值
8.5.2 處理形式分類
8.5.3 行業總回收量
8.5.4 行業指數分析
8.5.5 行業發展價格
8.5.6 市場供需分析
8.5.7 節能減排情況
8.5.8 行業發展空間
8.5.9 行業發展前景
第九章 2021-2023年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改造傳統產業
9.1 煤炭產業
9.1.1 產業運行狀況
9.1.2 發展的可行性
9.1.3 循環經濟模式
9.1.4 循環經濟困境
9.1.5 循環發展路徑
9.1.6 企業發展路徑
9.1.7 循環發展方向
9.2 鋼鐵產業
9.2.1 產業運行狀況
9.2.2 廢鋼市場狀況
9.2.3 廢鋼利用目標
9.2.4 循環發展需求
9.2.5 循環發展影響
9.2.6 循環發展優勢
9.2.7 循環發展困境
9.2.8 循環發展路徑
9.2.9 循環發展方向
9.2.10 發展案例分析
9.3 石化產業
9.3.1 產業運行狀況
9.3.2 循環發展需求
9.3.3 循環發展困境
9.3.4 循環發展對策
9.3.5 循環發展路徑
9.3.6 循環發展思路
9.3.7 發展案例分析
9.4 電力產業
9.4.1 產業運行狀況
9.4.2 循環發展需求
9.4.3 火電循環發展
9.4.4 循環發展優勢
9.4.5 企業發展方向
9.4.6 循環發展路徑
9.5 紡織產業
9.5.1 產業運行狀況
9.5.2 回收規模統計
9.5.3 回收處理綜況
9.5.4 回收利用技術
9.5.5 循環利用政策
9.5.6 循環發展要點
9.5.7 廢物處理模式
9.5.8 智能生產制造
9.6 化纖產業
9.6.1 產業運行狀況
9.6.2 化纖循環發展狀況
9.6.3 行業規范企業名單
9.6.4 化纖循環發展形勢
9.6.5 化纖循環發展前景
第十章 2021-2023年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分析
10.1 國外循環經濟的典型發展模式
10.1.1 美國循環消費模式
10.1.2 德國雙元回收模式
10.1.3 日本立法推進模式
10.1.4 丹麥生態工業園模式
10.2 循環經濟發展的三個層面
10.2.1 企業循環模式
10.2.2 園區循環模式
10.2.3 社會循環模式
10.3 循環經濟常見的商業模式
10.3.1 共享模式
10.3.2 租售模式
10.3.3 翻新模式
10.3.4 重復使用模式
10.3.5 原料替代模式
10.3.6 資源再生模式
10.4 循環經濟的PPP融資模式
10.4.1 PPP模式的基本分類
10.4.2 PPP模式應用價值分析
10.4.3 PPP項目投資規模分析
10.4.4 PPP應用利好政策分布
10.4.5 循環經濟PPP投資項目
10.4.6 PPP模式應用前景展望
10.5 循環經濟的綠色金融模式
10.5.1 國內綠色金融政策分析
10.5.2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狀況
10.5.3 綠色金融助力循環經濟
10.5.4 綠色金融模式應用問題
10.5.5 完善綠色金融支持體系
10.5.6 綠色金融發展趨勢展望
10.6 循環經濟供應鏈金融模式
10.6.1 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及模式
10.6.2 供應鏈金融發展狀況分析
10.6.3 供應鏈金融助力循環經濟發展
10.6.4 供應鏈金融體系應用問題
10.6.5 供應鏈金融體系應用建議
第十一章 2021-2023年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分析
11.1 園區循環化發展改造分析
11.1.1 園區循環化改造的含義
11.1.2 園區循環化改造成果分析
11.1.3 園區循環化改造政策發布
11.1.4 國家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
11.1.5 園區循環化改造空間分析
11.1.6 園區循環改造的主要困難
11.1.7 未來園區循環改造的方向
11.1.8 “十四五”園區循環改造建議
11.2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發展綜況
11.2.1 園區發展模式
11.2.2 園區評價體系
11.2.3 園區發展要求
11.2.4 園區發展環節
11.2.5 園區發展障礙
11.2.6 發展戰略選擇
11.3 典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發展分析
11.3.1 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11.3.2 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
11.3.3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園區
11.3.4 河北桑德循環經濟產業園
11.3.5 高郵蘇中循環經濟產業園
11.3.6 湖北仙桃市循環經濟產業園
11.3.7 湖南汨羅循環經濟產業園
11.3.8 四川西南循環經濟產業園
11.3.9 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
11.3.10 廣西梧州循環經濟產業園
11.4 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投資動態分析
11.4.1 廣西藤縣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11.4.2 華潤五華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11.4.3 攀枝花東區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11.4.4 河南汝州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11.4.5 安徽金寨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11.4.6 新疆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11.4.7 昆明五華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11.4.8 云南文山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11.4.9 中俄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第十二章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重點項目投資案例深度解析
12.1 格林美循環經濟合作項目
12.1.1 項目投資背景
12.1.2 項目基本概況
12.1.3 項目投資規模
12.1.4 項目合作主體
12.1.5 項目投資內容
12.1.6 項目投資影響
12.2 廢舊鋰電池循環利用項目
12.2.1 項目投資概況
12.2.2 項目主要內容
12.2.3 項目投資的目
12.2.4 項目投資風險
12.2.5 項目投資影響
12.3 高性能紙基新材料循環經濟項目
12.3.1 項目投資概況
12.3.2 項目主要內容
12.3.3 項目投資安排
12.3.4 項目投資可行性
12.3.5 項目投資影響
12.3.6 項目投資風險
12.4 智能化硅提純循環利用項目
12.4.1 項目基本概況
12.4.2 項目投資主體
12.4.3 項目具體內容
12.4.4 項目投資影響
12.4.5 項目投資風險
12.5 生物質能循環利用投資項目
12.5.1 項目投資概述
12.5.2 項目實施主體
12.5.3 項目基本情況
12.5.4 項目投資可行性
12.5.5 項目投資影響
12.6 含鉻廢渣循環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
12.6.1 項目基本情況
12.6.2 項目投資必要性
12.6.3 項目投資可行性
12.6.4 項目備案情況
12.6.5 項目投資概況
12.6.6 項目投資效率
第十三章 2021-2023年中國循環經濟產業投融資分析
13.1 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在資源循環利用行業投資動態分析
13.1.1 投資項目綜述
13.1.2 投資區域分布
13.1.3 投資模式分析
13.1.4 典型投資案例
13.2 資源循環利用行業上市公司投資動態分析
13.2.1 投資規模統計
13.2.2 投資區域分布
13.2.3 投資模式分析
13.2.4 典型投資案例
13.3 循環經濟產業投融資特點
13.3.1 循環經濟投資狀況分析
13.3.2 投融資主體日趨廣泛
13.3.3 財稅金融支持加強
13.3.4 地區產業基金建立
13.4 循環經濟產業集群融資分析
13.4.1 融資方式
13.4.2 融資困境
13.4.3 融資建議
13.5 循環經濟產業集群融資路徑分析
13.5.1 建立穩定的投資渠道
13.5.2 投融資模式的多元化
13.5.3 提高政策執行效率
13.5.4 完善投融資數據統計
第十四章 中投顧問對2023-2027年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的投資建議
14.1 中投顧問對中國循環經濟行業發展驅動因素分析
14.1.1 經濟因素
14.1.2 政策因素
14.1.3 市場因素
14.1.4 需求因素
14.1.5 技術因素
14.2 中投顧問對中國循環經濟行業投資壁壘分析
14.2.1 技術壁壘
14.2.2 資金壁壘
14.2.3 政策壁壘
14.3 中投顧問對2023-2027年中國循環經濟行業投資風險及投資建議分析
14.3.1 市場風險
14.3.2 技術風險
14.3.3 信息風險
14.3.4 環境與健康風險
14.3.5 道德風險與制度風險
14.3.6 風險疊加與相互作用
14.3.7 風險預防及應對措施
第十五章 2023-2027年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趨勢及前景展望
15.1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15.1.1 循環經濟發展面臨形勢
15.1.2 循環經濟戰略地位上升
15.1.3 循環經濟發展前景展望
15.1.4 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前景
15.1.5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方向
15.2 “一帶一路”下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15.2.1 “一帶一路”戰略內涵及意義
15.2.2 “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成效
15.2.3 循環經濟契合科學建設要求
15.2.4 推廣應用循環發展模式的路徑
15.3 “雙碳”背景下循環經濟發展前景
15.3.1 “雙碳”目標基本概述
15.3.2 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的發展價值
15.3.3 循環經濟對碳減排的貢獻率預測
15.3.4 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的發展路徑
15.3.5 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面臨的困難
15.3.6 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的對策建議
附錄
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18修訂)
附錄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附錄三:“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
附錄四: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
圖表1 循環經濟系統
圖表2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比較
圖表3 新時代下循環經濟發展的10R循環模式
圖表4 循環經濟產業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圖表5 2018-2021年發達國家加速出臺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圖表6 海外塑料包裝回收政策與電池回收體系相對完善
圖表7 國外主要國家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分析
圖表8 歐洲綠色新政(The European Green Deal)主要內容
圖表9 歐洲循環經濟計劃覆蓋范圍
圖表10 歐盟新循環經濟行動計劃(CEAP)的行動時間表
圖表11 歐盟新循環經濟行動計劃(CEAP)的行動時間表(續)
圖表12 歐盟現行的循環經濟法規及標準列表
圖表13 重點領域的政策要點
圖表14 歐洲循環經濟監測指標體系
圖表15 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劃(CEAP)
圖表16 電池法規主要采取的13項措施
圖表17 歐盟《電池法規》確定的主要內容
圖表18 電池法規對碳足跡修改內容
圖表19 《電池法規》將對電池全生命周期監管
圖表20 循環經濟發展研究的相關高校
圖表21 2021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
圖表22 浙江省園區循環化改造驗收情況表
圖表23 浙江省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城市(基地)驗收情況表
圖表24 國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梳理
圖表25 國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梳理(續)
圖表26 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的即征即退增值稅退稅比例上調
圖表27 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名額安排
圖表28 循環經濟法律體系
圖表29 浙江省“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主要目標
圖表30 “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主要目標指標
圖表31 2017-2021年中國節能服務行業總產值
圖表32 2017-2021年中國節能服務企業數量
圖表33 2017-2021年中國節能服務行業從業人員數量
圖表34 2017-2021年我國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業總投資額及同比增速
圖表35 2021-2022年我國余熱發電行業建設或者完成項目事件情況
圖表36 2020-2021年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量情況
圖表37 2021年我國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量及占比情況
圖表38 2020-2021年我國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額情況
圖表39 2021年我國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額及占比情況
圖表40 2012-2022年我國再生資源利用企業數量情況
圖表41 垃圾分類回收流程圖
圖表42 2018-2022年我國垃圾分類處理行業相關政策
圖表43 2016-2020年中國垃圾分類相關企業注冊量
圖表44 小黃狗智能回收模式簡述
圖表45 虎哥環境主業為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和資源化利用
圖表46 2020-2022年虎哥環境營收主要來自垃圾回收服務
圖表47 2020-2022年虎哥環境毛利率
圖表48 2020-2022年虎哥環境基本戶數
圖表49 2020-2022年垃圾回收服務價格
圖表50 “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環利用一條鏈,智慧監管一張網”全鏈條體系
圖表51 2016-2021年我國廢有色金屬回收情況
圖表52 2016-2021年我國廢紙回收情況
圖表53 2016-2021年我國廢輪胎回收情況
圖表54 2016-2021年我國廢電池回收情況
圖表55 2016-2021年我國廢玻璃回收情況
圖表56 廢棄物回收模式
圖表57 各種回收模式的組織成本與回收效率的不同排序
圖表58 平臺型回收商業模式
圖表59 O2O回收商業模式
圖表60 全產業鏈回收商業模式
圖表61 愛回收交易方式
圖表62 2021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
圖表63 2012-2021年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情況
圖表64 2012-2021年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情況
圖表65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銷售收入
圖表66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銷售收入增長趨勢圖
圖表67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利潤總額
圖表68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利潤總額增長趨勢圖
圖表69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資產總額
圖表70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總資產增長趨勢圖
圖表71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銷售毛利率趨勢圖
圖表72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成本費用率
圖表73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成本費用利潤率趨勢圖
圖表74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銷售利潤率趨勢圖
圖表75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應收賬款周轉率對比圖
圖表76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流動資產周轉率對比圖
圖表77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總資產周轉率對比圖
圖表78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資產負債率對比圖
圖表79 2018-2022年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利息保障倍數對比圖
圖表80 中國農業源污染物排放情況
圖表81 我國畜禽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主要技術模式
圖表82 三種處理模式對比
圖表83 秸稈收儲運工序模型
圖表84 2016-2020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綜合利用量及處置量
圖表85 2020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占比
圖表86 2020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占比
圖表87 2020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占比
圖表88 2020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行業分布情況
圖表89 2020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行業分布情況
圖表90 2020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行業分布情況
圖表91 2021年各品類大宗工業固廢產生及綜合利用情況
圖表92 2011-2021年我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及利用情況
圖表93 2021年度11個重點城市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
圖表94 2012-2021年中國城市及縣城生活垃圾清運量
圖表95 2004-2021年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主流方式占比
圖表96 2012-2021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圖表97 2012-2021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及同比變化
圖表98 2021年全國分。▍^、市)和新疆兵團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
圖表99 2022年各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標情況(一)
圖表100 2022年各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標情況(二)
圖表101 2022年各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標情況(三)
圖表102 建筑垃圾分類統計情況
圖表103 2016-2030年我國建筑垃圾產量變化趨勢
圖表104 各地方建筑垃圾相關規劃目標統計(按規劃數值排列)
圖表105 中國砂石骨料市場需求比例
圖表106 雨水收集模塊示意圖
圖表107 海綿城市原理
圖表108 海綿城市與傳統城市對比
圖表109 海綿城市的特征
圖表110 雨水徑流原理
圖表111 2021-2022年中國各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數
圖表112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制度框架
圖表113 2021-2022年發布的管理文件
圖表114 2021年廢棄電子產品規范拆解處理數量
圖表115 2017-2021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產物-資源類
圖表116 2017-2021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產物-危廢類
圖表117 2021年廢棄產品處理企業處理能力分布
圖表118 2021年政府事業單位廢棄產品回收渠道占比
圖表119 2021年集團廢棄產品處理企業處理能力占比
圖表120 2021年廢棄產品處理能力占比
圖表121 2017-2021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數量占比
圖表122 2021年二手產品回收占比
圖表123 2021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量前十名企業
圖表124 電子廢棄物主要物質重量構成
圖表125 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渠道
圖表126 每輛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材料構成
圖表127 2012-2021年汽車回收拆解量占注銷量比
圖表128 2021年理論汽車報廢量
圖表129 截至2022年全國報廢車拆解企業資質數據統計
圖表130 截至2022年全國報廢車拆解企業資質數據統計-續
圖表131 全國廢塑料末端流向
圖表132 2017-2021我國廢塑料回收量
圖表133 2017-2021年中國廢塑料回收價值
圖表134 2020-2021年中國各行業廢塑料產生量
圖表135 2021年各行業廢塑料回收占比
圖表136 2021年各廢塑料品種回收占比
圖表137 2022-2023年再生塑料企業運行指數走勢
圖表138 2023年中國再生塑料顆粒價格指數走勢
圖表139 2023年中國再生PE價格指數走勢
圖表140 2023年中國再生PP價格指數走勢
圖表141 2023年中國再生PET價格指數走勢
圖表142 2023年中國再生工程塑料價格指數走勢
圖表143 2023年中國其它再生塑料價格指數走勢
圖表144 2021年中國再生塑料市場年度數據變化情況
圖表145 廢塑料回收示意圖
圖表146 2016-2022年我國原煤產量情況
圖表147 2016-2022年我國煤炭進口情況
圖表148 2016-2022年全國發電量
圖表149 2016-2022年全國用電量.
圖表150 2022年環渤海5500K價格指數
圖表151 2021-2022年月度粗鋼產量走勢
圖表152 2022年鋼鐵行業虧損面變化圖
圖表153 2022年中國鋼材價格指數(CSPI)變化圖
圖表154 2021-2022年鐵礦石價格均價逐月變化圖
圖表155 2011-2021年中國廢鋼資源產生量情況
圖表156 2022年國內各省市廢鋼供需情況
圖表157 2022年我國各省市廢鋼鐵供需平衡表
圖表158 2022年各區域廢鋼資源量分布情況
圖表159 石化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示意圖
圖表160 2015-2021年中國廢舊紡織品回收量情況
圖表161 2015-2021年中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價值及增速
圖表162 2016-2021年中國廢舊紡織品利用量及增速
圖表163 《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滌綸)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一批)
圖表164 PPP模式不同分類
圖表165 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PPP項目鳥瞰圖
圖表166 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車間
圖表167 高品質再生骨料
圖表168 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鳥瞰圖
圖表169 綠色金融促進循環經濟結構的優化
圖表170 綠色金融對循環經濟資源配置進行優化流程圖
圖表171 園區循環化改造系統分析框架
圖表172 2020年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
圖表173 中國產業園區分類體系
圖表174 2016-2021年中國國家國家級經開區數量走勢圖
圖表175 園區綠色化改造路徑框架
圖表176 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全景圖
圖表177 2022年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資源循環利用行業投資規模
圖表178 2022年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資源循環利用行業投資項目區域分布(按項目數量分)
圖表179 2022年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資源循環利用行業投資項目區域分布(按投資金額分)
圖表180 2022年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資源循環利用行業投資模式
圖表181 2023年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在資源循環利用行業投資項目列表
圖表182 2022年A股及新三板資源循環利用行業上市公司投資規模
圖表183 2022年A股及新三板資源循環利用行業上市公司投資項目區域分布(按投資項目數量分)
圖表184 2022年A股及新三板資源循環利用行業上市公司投資項目區域分布(按投資金額分)
圖表185 2022年A股及新三板資源循環利用行業上市公司投資模式
圖表186 循環經濟投資主體分布
圖表187 循環經濟投資標的分析
圖表188 循環經濟產業集群企業的融資方式
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循環經濟是一種封閉式的發展模式,資源不僅在生產階段發揮效用,到消費階段仍然會加大綜合利用,不僅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還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目前,我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企業已超過10萬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量約38億噸,比2012年增加了約17億噸;廢鋼鐵、再生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等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3.85億噸,比2012年增加了2億噸以上。2021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超過3萬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帶動超過3000萬人就業。
2021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文件對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將循環經濟全面深度融入美麗中國的建設中,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流通、消費體系;到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2021年7月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發改環資﹝2021﹞969號)!兑巹潯分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區動態方面,2022年5月,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印發《四川省“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兑巹潯诽岢龅2025年,全省現代化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成,重點行業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明顯提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體系基本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2022年11月,《廣東省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印發實施!秾嵤┓桨浮诽岬,以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主線,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為目標,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為實現“雙碳”目標、建設美麗廣東提供堅實資源保障。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7年中國循環經濟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五章。報告首先介紹了循環經濟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意義。接著分析了國內外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及國內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然后分別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源頭、發展基礎和發展核心領域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隨后,報告具體闡述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對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及企業項目投資案例做了具體分析,最后對其投融資狀況和發展前景做了科學的分析和預測,并提出了相應的投資建議。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商務部、工信部、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中投產業研究院、中投產業研究院市場調查中心以及國內外重點刊物等渠道,數據權威、詳實、豐富,同時通過專業的分析預測模型,對行業核心發展指標進行科學地預測。您或貴單位若想對循環經濟產業有個系統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資循環經濟產業相關項目,本報告將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