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至24日,由湖北省科技廳、武漢市科技局指導,武漢東湖高新區管理委員會主辦、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2023光谷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大會—智能網聯汽車專場”在武漢光谷召開。
會議發布了《2022年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武漢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具有較好的基礎條件和特色優勢,但仍存在發展難題,例如需要加強政策支持,完善創新環境,加快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等。
人工智能成武漢發展新引擎
《報告》表明,2018至2021年,武漢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同比增長33.3%,預計至2023年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截至2021年底,武漢已有人工智能企業470家。
在產業規模、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武漢的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布局也基本完成。其中,應用層企業占比最多,達41.5%。在區域分布上,東湖高新區成為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新高地,企業數量占全市的66%,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占全市的82%,均居全市首位。
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與武漢較好的特色優勢難以分離。當前,武漢算力資源加快集聚,光谷建成并投運“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雙中心,并培育了武漢市超過60%的人工智能企業。此外,武漢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共19所,占全省的70%;5G商用規模和速度位居中部第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峰指出,當前武漢人工智能產業仍面對一些難題。首先是科教和人才資源尚未充分發揮作用,還需進一步探索和推廣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模式;二是遙感、工程設計建造等特色和優勢產業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度不高,智能產業集群尚未形成地方特色,應用場景優勢未充分利用;三是本地的多數人工智能企業仍處于成長期,例如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行業缺乏龍頭企業,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四是開源開放的創新生態有待進一步優化,數據等資源的開放共享程度不高,針對人工智能企業的科技服務不夠完善。
基于以上難題,徐峰表示武漢仍需發揮已有優勢,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在企業層面,可以提升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智能機器人等特色高端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打造人工智能優勢產業集群;聚焦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領域,策劃一系列高端產業項目,加快引進國內外龍頭企業。
在科教人才領域,充分利用武漢在人工智能領域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強大的科研實力,推動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人工智能企業密切合作;在公共資源方面,武漢仍需持續推動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搭建綜合性基礎數據資源庫和共享服務平臺。
行業高標準需求推動變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會議上強調,當測繪遙感技術運用在智能駕駛時,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集成度和低成本是四大要求。以高精地圖舉例,為了滿足現代車載ADAS以及自動駕駛車位導航,高精度地圖與普通電子地圖相比,坐標精度更高,可達到厘米級別;此外,高精地圖還需擁有更加準確的道路形狀及屬性,更加豐富和細致的道路交通信息以及更高實時性要求的數據。
不少學者、企業家與其觀點相似,他們認為,當下智能網聯車行業從基礎算力、整車產品生產到用戶體驗都面臨著更高的標準要求。
例如,在基礎算力領域,華為昇騰計算業務CTO周斌指出當下單廠商的AI算力需求從百P級超算變為E級超算,如此高的基礎設施要求,需要持續打造人工智能算力底座,依賴AI進行數據標識和模型訓練,滿足自動駕駛廠商高能效、高帶寬、低時延的要求。
整車產品生產領域同樣面對著市場的挑戰。集度科技(武漢)有限公司整車集成負責人舒進表示,為應對多樣的客戶需求、不斷加快的產品投放時間,當下CAE技術需要借助人工智能與算力,實現快速迭代、準確評價、優化設計的整車產品開發。
當智能網聯汽車運用走向規模商業化意味著滿足用戶對安全性、準確性、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這些要求又需要依賴海量數據、自主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這印證了“數據驅動智能,AI算力成為核心生產力要素”意義所在,只有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才能讓汽車真正迎來智能化時代。